724 国营和官僚(2/2)
自古以来当官都是士人的特权,要寒窗苦读很多年,还得过了科举考试这一关。谁听说打铁打得好也能步入仕途,哪怕给个小吏干干都不合适,这也太儿戏了。
可问题是不给官职就没法定工资级别,工资不够高就没人愿意留下来。要怪就得怪驸马王诜,谁让他当初给那么高工资的,这不是给后面接手的人挖坑嘛。
不能给官职,也不能给那么高工资,还得让渭桥镇和大名府的工坊恢复生产,这道题可算愁死王安石和皇帝了。
一年以来换了四任主官屁用没有,第五任干脆不接受任命,宁可回家待着也不去上任。大家心里都明白去了也是挨骂的命,累死累活奔波好几个月一点好儿都落不下,搞不好还得成为背锅侠。
这时苏轼又开始出馊主意了,他竟然说让朝廷出面把王诜请回来,接着负责两个工坊区的管理工作。此话一出连皇帝在内一屋子宰相、副宰相和枢密使都和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估计心里都在问:你是王诜闺女的老师,不是王诜的老师,你说让人家回来人家就回来王诜如果是这么好相与的人,还用等你出这个破主意
苏轼还不死心,他又提出可以仿照神宗皇帝的做法给王诜一部分特权,让他直接向皇帝负责。只要这一点做到了,凉王就不会在意其他小节,肯定会回来的。
呸!刚才的建议是遭致了一片眼神,这次的建议直接引来的一片斩钉截铁的反对,就连皇帝都坐不住了,差点没把口水直接啐在苏轼脸上。
想什么呢,当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脸皮也不要了,差点没把裤子当了,才把王诜的权利收回来。现在再还回去,还白饶了个一字并肩王的爵位,那我这个皇帝在这儿瞎折腾什么呢,干脆让位多省心啊。
为了这件事儿苏轼差点被撤职,就连章惇也没法帮忙说话,主要是这个主意出的太馊了,直接捅在了皇帝和王安石的软肋上,不急眼才怪。
好在有人随后提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建议,这才把注意力从严惩苏轼转移到了齐王和高翠峰身上。
出主意的就是尚书左丞苏颂,他说王诜当年也没在魏桥镇和大名府多停留,负责管理这两个地方的另有其人,他叫高翠峰。
乃人是已故丞相司马光的族人,现在则成了齐王的僚属。如果能让他出山复职,想必应该会有点作用,至少不会更差。
至于说高翠峰和王诜是什么关系,好像也没啥太大瓜葛。跟着王诜混了个官身和御赐同进士出身,就是高翠峰鞍前马后、矜矜业业小十年的全部收获。当然了,钱也没少赚。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诜刚要失势,高翠峰就见风使舵拜在了齐王门下。这说明此人很有政治眼光,也懂得进退,只要朝廷肯重用,应该还有点利用价值。
和高翠峰比起来,另一个跟随王诜小十年的部下苗魁就很不懂事了。朝廷本来想保留一部分新军老兵和低级军官,打散之后混编到禁军之中充当教官,以便提高禁军的作战能力。
结果苗魁非但不感恩,还多次上书指责这种做法毫无益处,并建议把剩余的两千多新军重新集结,单独编制。禁军可以分拨分批跟随新进训练,这样才能真的提高禁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