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诺奖,我该哭还是该笑?我的三个设想(1/2)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鲍勃迪伦,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
但是,就像网友评价鲍勃迪伦一般。
“唱功到了他这个境界已经不重要了,迪伦的歌很多人翻唱起来,一般人都会觉得比迪伦原版好听。但我更愿意听迪伦原版的,迪伦原版专辑可能伴奏简陋,就一把吉他不停的扫,而翻唱的很多伴奏都是精心加入了很多东西。你说崔健的唱功好吗很多不听摇滚的人觉得崔健唱歌真让人难受,这能说崔健唱功不好吗喜欢崔健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那张唱腔,是必然的。唱功不重要,艺术家能把一首歌无论怎么唱出来,真正受到感动的人,即使只是一声叹息也让人觉得经典。或许是一种痴迷了,我觉得迪伦的现场只是鼻子动动唱出来的音乐都能让我着迷。”
但是对于我正在写的这本《重生之我是歌王》来说,几天他的得奖却老实的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在现实里已经有人实现了,真的有人以一个歌手的身份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得奖说实在的,往下的很多情节我都不知道该往下怎么写了,或者说必须又得进行大的变动了,否则的话,我费尽心思,并在前期引起各大喷子群起而攻之的《鱼和飞鸟的故事》、《梦与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以后会引用的很多经典诗歌都将无用武之地,而且从一开始就构思出的从战火里走出的聂喻丹这个角色,我也将不知道再怎么往下写,因为,在我的设想中,聂喻丹这个角色,最后和李悠扬回到她的国度,就是带着鲍勃迪伦的那首伟大作品《blowinginthewind》和mj的《healtheworld》、beyond的《光辉岁月》这样三首歌回去的!
因为在我的设定中,李悠扬也是要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啊!甚至我还要让他得一个诺贝尔!但是现在,现实中真的有人做到了,我是该哭还是该笑呢
或许更多的是应该笑,毕竟我的设想目前已经真的被实现了一个,那么剩下两个设想的实现还会远吗
没错,写这本书,我是我行我素的,文笔很糟糕,情节也被喷成翔,甚至我自己也承认,有大段的情节是直接百度复制的人物简介或者歌评,但是为什么我还要继续往下写就是因为,我要写出我的所有设定来!
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些设定有朝一日都会在现实中实现,我想预言一些东西,我不否认我心里的野心,有朝一日一旦这些预言可以实现,哪怕有一个读者说上一句,这件事情其实有个叫做东风西畔的不入流的写手,不入流的作品,不入流的文笔,不入流的情节,但是偏偏有一个一流的设定,在他的设定里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歌手也开展犹如nba一般的职业联赛了!歌手也.....
是的,我的构思里是三个设定的。
第一个,歌手职业联赛正在写,而现实里就看有没有人愿意投资运作了,一旦运作起来,其中的商业价值自是不用细说。就算这辈子实现不了,但是下辈子有人能将之在现实里实现,我的后人们也会无比的振奋!
第二个,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今已经有人实现,我为我的设想真的能够成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三个,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的一个彩蛋,而这个彩蛋,在这一两年当中,我想还没有一个现实世界歌手的号召力可以做到,或许以前的mj如果有人运作,可以勉强一试,但是mj已去,我认为这一两年还真没人能做到。所以,容我再卖一个关子,我今天整理一下思路,然后明天开始说啥得加快进度了!争取快一点将这个彩蛋推出来!这样三个设定一本书,我写这本书只是为了这三个设定,而且其他的作者大大,如果觉得我这三个设定比较好的话,完全可以拿去用并发扬光大,我写这类题材文笔的确很糟,但是我相信会有其他作者能写的文采飞扬的!
下面介绍一下鲍勃迪伦,引用今天网上的一篇文章:
鲍勃迪伦为什么能爆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标题:他像一块滚石闯入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出冷门!美国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bobdyn)摘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以“欧洲中心主义”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上一次花落美国,还是23年前颁给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当人人纷纷猜测诺奖何时会再度青睐美利坚时,瑞典文学院给出了让人吃惊的答案——将奖项颁给一位民谣、摇滚歌手,确切地说,一个文学界的“圈外人”。颁奖词说,鲍勃迪伦“在美国伟大的民谣传统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意表达”(forhaviednewpoeticexpressionswithinthegreatamerisongtradition)。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解读
鲍勃迪伦为什么能爆冷得奖
鲍勃迪伦获奖消息一出,几乎所有人都直呼“冷门”。乐评家张晓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这肯定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具轰动效应的一次,因为鲍勃迪伦从身份上来讲,是一个音乐家、歌手。但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不只是从文本考虑。”
张晓舟表示,诺奖也曾颁给剧作家如达里奥福,哈罗德品特、贝克特等。“剧本有超出文本的表演性,一个剧作家的作品是需要被表演出来的。如果剧作家能不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那么一个音乐家为什么不可以呢”
听到鲍勃迪伦获奖的消息,作家肖复兴也感到兴奋。“我认为颁给鲍勃迪伦,比颁给某些我们没读过的作家有意思多了!”肖复兴指出,鲍勃迪伦的获奖实际上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文学高于音乐,也不能说音乐是文学的附庸。他们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水融。”
鲍勃迪伦配得上诺贝尔奖吗他当然配。
他延续了荷马和萨福的传统
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danius)在颁奖后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是英语口语传统里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个极好的样本,一个原创性的样本。他是这种传统活生生的体现,54年来,他不断地重新发明自己,重新发明新的身份。”
事实上,口语文学的历史比书面文学更为绵长。达尼乌斯认为鲍勃迪伦正是接续了古老的游吟诗人的传统,尤其是以荷马和萨福为代表的传统。“他们写作诗歌文本,以便我们可以聆听,表演,通常辅以乐器表演。鲍勃迪伦也一样。”正如荷马和萨福将不断被、被欣赏,鲍勃迪伦的歌曲也将在伟大的英语文学传统里占据一席之地,持久流传。
“不管是中国、西方还是全世界,一直都有游吟诗人这个古老的传统,诗和乐本来就是一体的,是可以唱的。”张晓舟也这样表示。“我觉得这次迪伦获奖,看起来是很新鲜,但其实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重返了一个古老的文学传统。”
不断“背叛”自己的鲍勃迪伦从来拒绝被标签化,但对“游吟诗人”的身份似乎十分认同。2011年,当鲍勃迪伦首次来到中国开演唱会之际,接受《南都周刊》记者章元佳采访时说道:“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的匠人。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他在每个动荡时代发声
很多人认识鲍勃迪伦,自然是因为他的音乐。
迪伦的早期作品曲调简洁,旋律优美,但歌词内容却带有强烈的心智意象色彩。他对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教条,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奉为圭皋。在当时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潮流下,迪伦创作了大量的“抗议歌曲”,里面充满了激进的批判性文字。
《大雨将至》、《战争狂人》都可作如是观,同时这些作品也奠定了迪伦作为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位。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因高度的时代意识被誉为黑人“民权运动”圣歌。另一首《时代的变迁》更是以其激进的“反主流文化”倾向使迪伦一跃成为“新一代文化的代言人”。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鲍勃迪伦不啻为美国流行文化的“符号”。“迪伦的歌词,一方面受到非常多文学流派的滋养,他对美国文学、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很丰厚,另一方面,他又浸淫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垮掉派文学的写作方式,歌词里的气息,就像很多美国画家一样,把世事百态、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拼贴在一起。你一开始很难理解歌词里说的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但他却非常准确地捕捉到时代气息,又或者干脆他就是时代气息。”译者郝巍表示。
“鲍勃迪伦的歌曲不是小情小爱、小时代的浅吟低唱。”肖复兴告诉南都记者。“他的音乐有着对美国历史的介入,与美国历史齐头并进,在每个动荡时期都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他不仅作为一个歌手是值得敬佩的,作为一个作家也是值得敬佩的。”
除了音乐他还跨界写作和绘画
鲍勃迪伦的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一首现代诗。诗人廖伟棠说,许多年前,他在袁可嘉编选的《美国当代诗选》里读到了鲍勃迪伦的歌词。“我记得袁老写到在美国听鲍勃迪伦演唱会的盛况,把他比喻为柳永,写得像有井水处就有迪伦歌似的。袁老把鲍勃迪伦的歌词作为诗翻译过来,放在那本大师云集的诗选里居然毫不逊色,且另有一股洒脱涤荡之气,且神秘、猛锐如春夜之虎。”
鲍勃迪伦的文字天赋也体现在歌词之外的写作上。2004年10月,迪伦出版了名为《icles,vol.1》(《编年史》)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和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这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打出的回忆录。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又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从历史和文本的角度来说,他的回忆录《编年史》本身是拿过普利策(特别荣誉)奖的,这本回忆录即使从散文的角度出发,文学价值也非常高,抛开他的歌曲、歌词,光是这本书,水准也是很高的。”张晓舟说。
除了音乐和写作,鲍勃迪伦还跨界玩起了绘画。2007年,发表过近50张唱片、开过无数场演唱会的鲍勃迪伦在开姆尼茨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从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全球举办“永不停止的巡演”时用画笔记录下的所见所闻。策展人克斯廷德雷克塞尔曾说:“也许这些作品在技巧上还稍欠火候,但如同唱歌一样,迪伦在绘画创作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德国评论家们更是不吝惜溢美之词:“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