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帝国重器 >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两个好消息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两个好消息(1/2)

目录

在与一干莫名眼神的大佬们谈过一次之后,胡文海并没有在帝都久留而是匆匆回到了绣城。

正如胡文海所预料的那样,虽然对他能够精准预测了黑色星期一的能力很感兴趣,但并没有人强行要他交出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秘密。

大领导们除了当着他的面,再次要求他短时间内最好不要离开国内,另一方面则是向他通报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绣城升级为特区的程序终于走完,接下来很快就会将各项政策落实。特区这一贴胡文海开出的药方,究竟能不能实现东北的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就要拭目以待了。

而另一件事情,则是国家打算要扩大对苏联的出口贸易了。满里从一个县城,变成了内蒙直辖的县级市,随着中苏贸易的展,未来很可能成为计划单列市。

这两件事情,说起来似乎从表面上看都和胡文海无关,而是政府层面的策略变动。但这其实又和胡文海密不可分,东北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无疑要依靠中铁建投银行的支持,才能撬动起已经略显疲态的东北重工业和逐渐陷入一潭死水的改革步伐。

而满里的开则更是离不开中铁建投银行对铁道部的支持,对苏贸易扩大必然要增加滨州铁路的运输量,甚至是盛京到冰城的整条铁路线进行电气化和网络化改造。

光是这两个项目的投资,计经委估算设计资产至少上千亿人民币。

八十年代的上千亿人民币可比二十一世纪的一万亿还要值钱,若非是国家切实看到了继续改革开放,东北的未来不容乐观,恐怕是真的很难下这个决心。

改革开放不可能中断,东北的衰落似乎将不可避免。

从目前的对外贸易种类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主力无疑是轻工业和原材料。

中国大量出口,并且正在不断加强的出口产业,只能是轻工业。承担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样只能是轻工业。而进口产品的主力,则是各种高科技产品以及制造业生产设备。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1987年前三个季度的进口总额,达到了让人胆战心惊的52739亿美元。这其中至少有12亿美元以上,是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用于进口国外的制造设备。汽车和家电产品的进口额,用外经贸部言人的话来说,就是“进一步得到了适当的控制”这基本上,就是八十年代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具体这一年汽车和家电产品的进口额究竟是多少,即使翻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报纸期刊,这个数据不是体制内相关人员,是很难得到的。

刨除这些数字之后,1987年前三个季度国内企业的机器制造业进口数字,精确估计很可能高达28亿美元以上。

而1987年全年计划对外借款协议总额,则达到了16265亿美元,这笔钱实际使用资金则达到了15332亿美元。借贷的规模,比1985年增加了至少3,这些钱主要的流向除了东南沿海的开放地区,大头则统统流入了东北。其中造船业和铁路运输是承接贷款的主力,至少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是用于为东北产业升级做了配套。

那么,1987年前三个季度,作为东北经济龙头的渤海省,机器制造业的生产总值是多少只有可怜的12亿人民币。

东北经济俨然是坐在了一颗仓促上马的大号火箭上,若不是一飞冲天,那就是万丈深渊。

而东北产业的传统优势机器制造业,随着外商投资和东南地区轻工业飞展,一方面是生产装备进口能力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东北机器制造业的优势正在迅沦丧。

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从苏联援建开始,东北凭借全国独一份的产业优势以及事实上的锁国政策,充当的实际上是技术输出的角色。

国际上这样的角色,一般是达国家充当。将自己次一级的技术向不达地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赚取额利润,养活自己庞大的、昂贵的技术开团队。

而在建国前三十年,东北地区则向全中国支援了众多的工业建设项目。但问题是,这三十年间,中国是个计划经济国家。东北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扩张,虽然绝非无偿付出,但更说不上是额利润。相应的,这三十年里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展却是极为缓慢。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东北真的要在这个过程中赚取额利润,那中国工业的展显然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

东北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是即时战略游戏里的主基地。

玩过魔兽争霸这种游戏的人都清楚,一般来说主基地出农民制造建筑,功能建筑则负责出兵。当主基地将一层科技有用的建筑造满,这时候就需要升级主基地来解锁更多建筑物。

三十年苦媳妇熬成婆的东北,眼看着总算中国建起了一个看的过去的工业体系,可算是能支持一下自己这个主基地来升级一波科技了吧

当年没赚到额利润不怕,反正咱们是计划经济嘛,产业升级的时候同样有成本5的优势。

但就在这个时候,改革开放了。

即使东北不产业升级,光是捡国际市场上达国家次一级、次两级的产业转移,技术水平都能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在坚持的很多五、六十年代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