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二十二 酒肆的出现(1/2)
说起来,酒肆这种东西还是在郭鹏的主导之下缓缓出现的新式存在。
那种现代意义上的吃饭用的酒店在东汉至少是不存在的。
倒也不是说没有其他的形态,也有,官方经营的国营酒店,但是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面向的是官员还有西域来的外国官员与商人。
在一些重要城池内部或者交通要道沿途会设置一些。
那时节人口流动性无限接近于零,人口和土地绑定,要想离开户籍所在地需要很多手续,所以根本不存在旅游一说。
小吃摊点之类的也是有的,在城市里就有,但是没有那种专门意义上的酒店。
郭某人为了发展经济和军事需求修了很多路。
从青州开始,逐渐修遍了中原,未来还要修往全国,并且鼓励商业发展,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人口流动性。
人口流动了,这些商队就会有离开城池居住和吃饭的需求。
而当时郭某人设置的驿站是为官方准备的,不是对外开放的,所以大量商旅还是野路子,自带粮食,自带帐篷露宿,很不方便。
这件事情在郭某人巡查各地的时候被发现了,意识到这个时代对离开户籍地远行的人们的不友善,郭某人发现了赚钱的契机。
于是郭某人开始下令,在官方驿站周围建设【旅店】。
旅店归属在曹氏商队和糜氏商队名下,派专人管理,专门针对非官方人群,也就是远行的商队,给他们提供住宿服务。
当然是要收钱的。
从占领兖州开始,郭某人就开始建设这样的旅店,前前后后越来越多。
到称帝之时,记录在案的曹氏旅店和糜氏旅店这两大连锁旅店加在一起已经有了五百多家,数量很大。
中原,河北,关西,扬州荆州益州,沿着主要交通干道,办设的各地都有,形成大规模的连锁,为商旅提供服务,赚取大量佣金,某种意义上也在收他们的商税。
住旅店不是随到随住的,而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一点古代比现代更加严格。
魏帝国的户籍制度非常完善严密,人口和土地绑定,平民百姓没有远距离高频率离开原籍的必要,需要离开的往往也就是商旅。
郭鹏称帝之前就规定,规定在自己的辖区内,任何离开原籍居住地的人都要从出发地官府开具路引,然后才能出发。
路引不分团队,而是一人一张,每个离开原籍的人都需要路引。
路引记载着持路引者从何处出发,要去何处,要做些什么,中途经过了哪里等等。
出发的时候官府会在路引上留下标记,然后商旅可以出发,途径某些城市,若要做生意,就要去当地市集管理处交出路引,进行登记。
若只是停留住宿,也需要出具官方登记过的路引,交由店家登记,然后才能入住。
一趟旅程回来之后,要把路引交还给原籍所在地的官府进行备案留存,一旦发生了什么,好根据路引追寻责任人。
确定了路引制度之后,郭某人进一步想到了商旅们的吃饭需求。
解决商旅的吃饭需求当然也是一个大商机,于是郭某人就进一步的下令在各大旅店给往返商旅提供相对简单的饮食服务。
当然也是要收钱的,有些时候还挺贵,因为有些旅店不在城市里,而在道路边,远离城市。
但是相比与他们自己携带转运食物来说,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才更加经济。
所以这些费用也不是商队不愿意承担的,况且真的很方便,也很安全,不会担心遇到贼匪之类的。
于是沿着郭某人建设起来的交通干道,旅店业务和饮食买卖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在此之前未曾出现的食品买卖业务开始在郭某人的辖区内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后来随着局面的日益稳定和交通的日渐发达,加上郭某人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操持商业,远行商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旅店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郭某人自己建设不及时,也没太多精力,所以就开始逐渐放松了建设旅店的审批。
接着把经营旅店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行业,规定了税收水准,将旅店纳入收税的范围之内,就开始允许民间自己经营了。
之后不仅是曹氏糜氏两大商队的连锁旅店,民间也有人操持起了旅店业务,在官方驿站周边开办旅店,赚那些远行商人的钱。
随着这种旅店模式的不断发展,郭某人为了赚更多的钱用于征战,又想到了酒店这种存在,觉得这个很有搞头。
这一时期的城市内,各坊各市之间泾渭分明,有明显的界限。
市集用来交易,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酒馆客栈的存在,那都是唐宋以后的事情。
这时候的达官贵人们自己住很大的屋子,自己家里有宴会厅,举办宴会什么的都在自己家,还有歌舞之类的。
寻常百姓穷的吃饭都是问题,怎么还有闲钱去酒馆吃饭喝酒呢
但是郭某人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来赚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