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零三 皇帝终于要出手了(2/2)
面对士人们的要求,素来擅长妥协的皇帝陛下这一次决不妥协,完全和士人反着来,看来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
高官显贵们的情绪非常复杂。
但是,这并不妨碍寒门出身的朝中大员们立刻对外发表言论,支持许靖,支持【废察举,立科举】的政策,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
寒门官员以曹操为首,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并且号召所有官员立刻回来工作,停止和那些闹事的士子混在一起,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士人官员的情况较为复杂。
但是以郭嘉、戏忠、田丰、程昱、郭鸿等人为首的一批人依然毫不犹豫的站在了皇帝这边。
他们果断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了对许靖的绝对支持。
身为皇亲国戚,或者皇帝亲族,又或者关系非常不一般,他们绝对不会怀疑皇帝会忽视他们的利益,就算举办了科举,他们也有利益保障。
所以他们并不犹豫,也不担心。
四大家,孔羡,袁嗣,荀攸,还有贾逵,终于也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没有提起此前的流言,只说自己绝对支持科举。
这些人的矛盾和最终选边站一直都在郭某人的预料之中。
就如同之前的每一次变革,他们每一次都没有真正的倒下,没有真正成为被淘汰的那些人,反而还能得到一些利益。
变察举为科举,对于他们这些已经占居高位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而要是反对皇帝陛下……
简直不敢想象他们会遭遇什么样的对待。
就算皇帝最终妥协了,那么还没等皇帝妥协,他们就会被皇帝干掉。
得利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们,他们要奉献自己为别人铺路。
傻子才干!
剩下来一批官僚们是正统士人出身,但是身为郭鹏的故吏、亲信,被他一手提把起来,且占据朝廷高位,拥有权力,舍不得这一切。
一方面是和士人群体做切割,从此以后被视作士人的叛徒,会失去察举制度下获得的利益。
但是另一方面,要是不遵守皇帝的命令,胜负未可知的前提下,却一定会失去现有的权力、地位。
真的舍不得,完全舍不得。
更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士人的抗争会不会胜利,尤其是在皇帝表态决不妥协甚至还要反着来的前提下。
皇帝一直都在胜利,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他一直都在胜利。
是的,皇帝仿佛永远都在胜利,只要他能做到的,他都一定会做到。
是现在抛弃一切反对他,面对一个很大可能会最终失败的结局,还是背弃士人同僚,选择彻底支持皇帝,却会失去身为士人的特权
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之中,吏部尚书张昭第一个做出了选择。
他公开对外宣布支持许靖的策略,支持【废察举,立科举】,认为察举制度已经失败,是时候选用新的制度来代替察举制度了。
许靖提出的脱胎于论才大典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制度,这个制度一旦确立,必将给魏帝国带来全新的未来。
紧随张昭之后,枣祗、王粲两人联名对外发表言论。
他们表态支持许靖的政策,认为察举制度走到现在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一场察举五分之三的废弃率,这足以证明察举察出来的都是些废物。
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废除察举选择更加具备可行性的科举,那么完全就是在把魏帝国的基业不当回事,等同于在造反。
这个声明就比张昭的更有气势一点了。
枣祗和王粲发表了言论之后,外交部尚书辛毗、刑部尚书郭议、兵部尚书董昭也联合起来对外发表言论。
他们也认为察举制度已经失败,现在实施后选择新的制度来取代失败的制度了。
许靖虽然私德有缺,但是公德不缺,他的提议是一片公心,不应该遭到如此恶毒的咒骂和诽谤,他们不仅支持许靖,还要求揪出那些恶意诽谤许靖的人严惩。
这就比枣祗和王粲的声明更有威慑力一点。
尚书台、御史台和参谋台的大佬们终于做出了完全的表态,整个决策圈子并没有如同外界人士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剧烈的变动。
他们还集体呼吁这些正在参加抗议的官员们立刻回到岗位上,抗议的士子立刻回到学堂中。
否则后果真的很严重。
上面大佬们做出了该有的态度,剩下侍郎级别官员也一样。
他们当中除了少数打一开始就支持科举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态度从原先的动摇到现在的大彻大悟。
不仅果断抛弃了前来邀请游说他们一起反对科举的士人同僚,还纷纷公开对外发表言论,表态他们支持许靖的意见。
这一级别官员们的态度也逐渐明朗起来,大部分已经果断投入了皇帝的怀抱。
这样的变故发生在短短的两天之内。
皇帝并未众叛亲离,而是统一了决策圈子的思想。
决策圈子里的那些士人官员都支持了许靖的这个科举制度。
这样的表态进一步冲击了中层官僚们的圈子,中上级的官僚们纷纷动摇,开始向皇权靠拢。
尚书级别和侍郎级别的官员基本上都站在了皇帝那边。
这对于外界正在进行剧烈抗议的士人们毫无疑问是当头一棒沉重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