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一 刊印司与报纸(1/2)
现在和二三十年前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单说人口识字率的大规模提升,就不是二三十年前可以相比的。
曾经和文化只是帝国四十万文化人之间自娱自乐圈地自萌的高雅项目,那些不识字的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根本不可能理解这种高雅的艺术。
但是现在,经过郭鹏数十年如一日的扫盲行动,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也能识得一些字,最基础的读写不是问题,能看懂书了解文化的人群急速扩张。
过去只能覆盖到四十万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一旦出书,面向全国,这覆盖面可就太大了,而且收益也一定很大。
朝廷规定,每一本卖出去的书都可以和求是书屋分成,书屋会按照一定比例给书作者【稿酬】,只要书还在售卖,就可以拿钱。
具体情况等书籍出版了再去和刊印司谈,然后双方签订合约,白纸黑字落在纸面,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画押,以此为凭证。
还能有这种闻所未闻的美妙事情吗
不仅可以全国闻名,还能拿到钱,名利双全,还能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文人士子们激动不已。
有著作的纷纷拿着自己的著作奔向刊印司设在皇城之外的办事处,争先恐后投递自己的著作,希望可以得到赏识。
没著作的捶胸顿足,憎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勤快一点写一些作品出来,万一被朝廷看上了,那不就是名利双全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阅览之后,刊印司提交了三十份还算不错的书籍给到皇帝本人,由皇帝本人进行阅读。
刊印司不对学部尚书负责,而直接对皇帝负责,又是一个皇帝直辖部门。
郭鹏把事情交给郭瑾去做,然后阅读起了刊印司送上来的三十本入选的书籍,觉得这些书籍都算是有点名堂,最后精选其中五本作为第一批公开刊印且发售的。
这些都是学术类著作,一本关于儒门五经的,两本关于数学的,两本关于农业的,都是郭鹏看了觉得很有道理的。
书籍作者除了那个研究儒经的不是官员,其余四个都是当朝官员,属于术业有专攻一类,郭鹏深为赞许,下令嘉奖。
这五个人被选中,著作可以对外刊印、发售的消息顿时传遍朝廷,传遍洛阳,传到了街头巷尾,连贩夫走卒们都知道了。
这个消息顿时引起了全城热议,大家都在交谈,说这五个人不仅赚到了名望,还赚到了令人羡慕的财富。
一朝成名天下知,名利双全!
样板出现了,更多人红着眼睛埋头苦干,表示自己也要写一本可以震惊世人的著作出来。
因为朝廷说,学术类,常识类,音乐类,乃至于纯粹的传奇故事,只要写的好,一样可以得到赏识,全国刊印。
当然,前提是不能有一些犯禁的东西,比如私自议论朝政啊,议论皇帝啊,议论天下大事啊之类的,这些是绝对禁止的,其他都是可以酌情考量的。
当然了,这些事情就算不说,也没人敢写。
写出来还要不要命了
老老实实写点东西名利双收不好吗
于是乎,不仅是文人墨客们,连很多在职的官员们,想要钱但是又不敢贪污,生怕被杀,万般纠结之下,发现了可以合法获得收入的机会,于是纷纷红着眼睛试图走上这条路。
合法的获取大量财富,获得名利的同时,搞不好还能升官。
这一次那四个著作被选中的官员不仅得到了名利,还被皇帝嘉奖他们认真钻研了有用的事情,值得嘉奖,这显然是简在帝心了。
估计以后有职位可以升上去的时候,就能舒舒服服的升上去,连升官都比别人快。
这种好事怎么能不死死抓住
一时间,很多官员都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著作,能写什么就写什么,感觉好像不写东西就是在犯罪一样。
还有一些利用业余时间读起了其他人的著作,试图从中了解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积累知识,然后再行创作。
新的利益团体诞生了,依附着造纸术、印刷术的结合体而诞生的利益集团初步成型,且很多人都在盯着,都在盼着,甚至都在行动着,想要加入到这个团体当中来。
他们渴望获取名望的同时,还能得到这笔合法的收入,改善他们的身份地位,或者让他们过上奢侈的生活。
他们渴望,并且极度拥护这全新事物的诞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