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朝会(上)(2/2)
逆沧海又回想起了另外一件重事。
大楚朝廷每逢一、十五、三十,就会进行一次百官“朝会”,很多官员一到此刻,都会寅时起床赶到午门,卯时正式入宫进殿开始“朝会”。
现在已是寅时三刻了,也该做好准备过去了。
逆沧海起身让外面的侍女进来,为他收拾穿戴四爪青龙袍官服,再走出府邸坐上马车,向着午门驶去。
等马车到了午门外,早已有上百的文武官员站在那儿了,根据太祖定下的规矩,京师六品以上在职官员,都可以上朝禀奏,是以每次的常朝,大概便有三百余人的文武官员。
接近卯时的时分,天色浓黑一遍,许多停放在午门外的马车都有仆人打着灯笼,远远看去宛如一场灯海漂浮在漆黑的大地上,点点滴滴汇入一条长龙。
逆沧海的马车一到,就有大大小小许多官员阿谀上前拜见,缉查司虽遭天下官员嫉恨,可自古以来大权在握,纵然名声再难听,也不乏有软骨头的官员投奔,而且这样的官员还不在少数。
也是以前的逆沧海不加颜色,才害的许多投奔的官员不敢上府拜访,否则“逆府”再可怕,恐怕门槛也会被踩烂。
不过与以前的朝会不同,今日午门外的气氛显得有点古怪,许多官员聚在一起低声窃窃私语,不停有“尚书府”、“何尚书”等字眼飘入逆沧海的耳朵内。
六部尚书之首何常阳死在自己府上的书房内,缉查司再如何封锁消息,也只能封锁住死因,不可能瞒着何常阳的死讯,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只怕整座京师都流传遍了吏部尚书何常阳死了的消息。
像这种案子,按大楚律令,本该交给大理寺处理才对,可若是真交给大理寺处理,想来要不了一个时辰,就连京师的流民都知道何尚书死于毒杀了。好在这事被缉查司接手,那除了死讯外,就再无更多的消息流传出来了,很多人敢到大理寺打探消息,却哪里敢到缉查司打探,除非嫌自己活得太久。
阿谀的人围绕在逆沧海的马车旁边,而另外一批官员,则便以当朝太尉元洪和张相、御史大夫余甚分了三批的人员。而其中又以张相、余甚最为亲近,太尉元洪则远远地和逆沧海、张相、余甚隔了老远,仿若海外孤岛。
太尉为武阶官之首,统掌全国十六府兵马,也因此这个位置很敏感,随着晏颐登基以来,太尉的实权早已衰减了许多,到逆沧海上位,十六府兵马都已被缉查司监管,无论行军还是打仗,都必须经过缉查司监管校尉同意才可。
一地一符,专符专用,天下十六府兵马即有十六个兵符,兵符分作两半,一半在于圣上,一半则归于太尉掌控,然而晏颐设立了兵符必须配合诏书才可同时使用,否则就算合二为一,也不可发兵。
这在某种程度上,太尉的兵权已经被砍掉了许多,何况到了后来,晏颐直接以诏书下令调兵,不再经过太尉府,终于令太尉府兵权再次衰减,基本已成虚衔。
但毕竟太尉一职,终归在名义上统掌十六府兵马,有鉴于此,若是太尉元洪真的要和张相等人走在一起,那便是让逆沧海无可容忍的事情。
正因为深深清楚这一点,太尉元洪很聪明地与张相、御史大夫余甚划清界限,表面只是客气,私下更是不敢交往。
“铛!”
城楼鼓钟敲响,卯时已到,百官觐见。
“轰隆隆……”
大门缓缓敞开,早有众多宦官提着灯笼站于两侧,一边检查百官的身份牙牌,一边恭候百官入朝。
以逆沧海为首,张德生等人相继顺着通道走向皇宫,向着远处的“承天殿”而去。
张德生年龄已过五十六,在普通百姓之中,这个年龄身体已然衰老,不论是体力还是神智,都肯定无法与年轻时候相比。
不过张德生保养很好,粗看此人面目严肃、鼻阔眼大、眉如横贯,但却头发藏黑,双目炯炯有神,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个年过五十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