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尤利西斯 > 译后记

译后记(1/2)

目录

/文洁若

经过一千五百多天紧张的奋战,我们终于把《尤利西斯》译完了。继一九九四年的三卷软精装本之后,两卷精装本也接着与读者见面了。宿愿终于实现了,我们自是感到无限欣喜。

译文之外,我们还在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全书十八章共加了5991 条注释。这是本书独特的写作方法所决定的。有不少注是供研究者参考而加的。作品写的虽是十八个小时内发生的事,内容却无比庞杂。作者犹如天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信手引入他过去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全书有的章节写音乐(第11章),有的写天文(第17章)。许多典故出自《圣经》、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不经见的典籍。还夹杂着大量俚语和歌曲片断,而且涉及三十多种语言。如果不一一加注,读来必然不摸头脑。

先谈谈本书一种特殊的注释:“呼应注”。例如在第一部第三章末尾,斯蒂芬曾看见“一艘三桅船……驶回港口”。当时正是十一点钟。及至第二部第十章中,再度提到这艘船时,才点明它是“从布里奇沃特运砖来的”。这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到了半夜(第三部第十六章),斯蒂芬和布卢姆在马车夫棚里遇见了一个水手,他说自己是“上午十一点钟进港的”,乘的是“从布里奇沃特运砖来的三桅帆船罗斯韦斯号”。原来书中前两次提的都是此船,而且是为水手登场作铺垫的。我们在第三、十、十六章中都各加了个注,指出它的连续性。

又例如女主人公摩莉之母,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五次提到她的母亲。第一次说,她和布卢姆订婚之前,布卢姆对她的母亲毫无所知,“不然的话,他是不会那么容易把我搞到手的”。

“那么,摩莉的母亲究竟是个什么人?她何以会对摩莉的婚姻形成不利条件?摩莉第四次提到母亲时,才有答案。原来她有犹太血统:“我猜想那是由于我赶母亲,有着犹太女人的容貌。”

布卢姆本人是个匈牙利裔犹太人。所以摩莉有犹太血统,对他来说本是半斤八两。可是对摩莉来说,在犹太族受歧视的爱尔兰,这一血统对她却是个不利因素,这也是她之所以嫁给布卢姆(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靠为报纸拉广告为生的人)的缘故。鉴于第十八章只分作八大段,全章正文统共只有两个句点,我们就在摩莉每次想起她母亲的地方分别加个“呼应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全书接近尾声时才知道,摩莉小时她那个名叫露妮塔&12539;拉蕾多的母亲就丢下她出走了。

我们还加了一些关于版本的注。这主要是供我国的《尤利西斯》研究者参考的。由于乔伊斯有在校样上改动的习惯,又因此作最早是由不谙英语的法国工人排版的,所以有不少误植。他的朋友们在帮助勘误的同时又留下一些新的疑团,致使《尤利西斯》的版本问题越来越复杂了。我们最初根据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伦敦伯德里&12539;海德出版社所出的一九八九年版,是经过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12539;华尔特&12539;加布勒协同沃尔夫哈德&12539;施特普和克劳斯,梅尔希奥修订的。但是鉴于美国的基德博士自一九八五年就向海德版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标点符号战,并且听说即将由w&12539;w&12539;诺顿出版社推出新版本,我们却不可能等到该版本出版后再译此书,就只好改由根据莎士比亚书屋一九二二年版翻译、并参照奥德赛一九三三年版、海德一九八九年版和美国兰登书屋一九九0 年版的办法,并在注中逐一做了说明。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据海德一九八九年版,第三章中,斯蒂芬想起他舅舅里奇说过“坐下来散散步”这么一句话。我们查阅了另外四种版本,均无此句。经向几位爱尔兰朋友请教,才用注释的方式把这句话补上了(见第三章注[37]。 又如在第十五章中“我还参加了褐色肩衣组织”之句。也是除了海德版,诸本都没有的。“褐色肩衣”是天主教徒当作保持贞操的护身符,而说这话的是个妓女,惟其如此,她才更急于表白自己当年曾经贞洁过。于是我们把此话补译进去,但标上了[ ] 号,并在注中加了说明(见第十五章注[439])。

另外还有一些注是为了指出原著中的谬误或前后不符。例如第十七章有这样一句话:“倘若斯蒂芬继续活下去,在公元三0七二年达到这个岁数, 布卢姆就已经是八万三千三百岁了,而他的生年按说是纪元前八一三九六年。”“达到这个岁数”指前文中的“一千一百九十岁”。我们根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一千一百九十岁”是“二0、二三0岁”之误。此注长达二百字,因为必须演算出这个数字才能说明问题。(见第十六章注[ 64])。在第十八章中,摩莉说她当年能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望见“摩洛哥,并且几乎能眺望到白色的丹吉尔湾和蒙着雪的阿特拉斯山”。这里,我们也根据《〈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晴天用望远镜固然看得见摩洛哥,但丹吉尔海湾被岬角遮住了,而阿特拉斯山根本就在视界之外。(见第十八章注[ 271])。

《尤利西斯》中还经常提到《都柏林人》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的人和事,这必然为那些没读过上述两本书的读者造成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加注说明。

例如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两次提到凯思琳&12539;卡尼,认为、那些小黄毛丫头”的唱腔比她差得远呢。凯思琳就是《都柏林人&12539;母亲》中的一个人物,曾在音乐学院深造,其母卡尼太太千方百计为她安排钢琴独奏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