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爱自己(1/2)
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动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在赫布·加德纳(herb gardner)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道:“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然而,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在一个研讨班中,我请参加者回忆近期他们做后就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情。接着,我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
他们的自责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应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即使我们试图更加友善和体贴,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行为背后的羞愧或内疚,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欣赏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爱的行为。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们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会失去乐趣。
为什么会自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我们成长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影响中,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情境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也许已经太迟了。然而,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接着,我们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
我想通过个人经历来说明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在一个研讨班开始前的一天,我买了一套浅灰色的夏季外衣。这个研讨班很重要,出席的人很多。在结束时,许多人围着我询问地址及其他信息,并请我签名。为了赶下一场会面,我匆忙地回答问题,并紧张地签字和留言。当我飞快地冲出门时,我将笔放入了新外套的口袋。我居然忘了戴笔帽!等到了外面,我吓了一跳——那件雅致的浅灰色外套已染上了墨水!
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不停地训斥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这么愚蠢的错误!”我刚损失了一套崭新的外衣,如果我在生活中需要得到体谅,那么,此刻正是时候。可是,我却是在训斥自己,这简直糟透了。
幸运的是,二十分钟后,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我静了下来,开始想外衣染上墨水使我什么样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问自己:“我责备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
我马上就明白了,其实我是想照顾好自己:在匆忙地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此时,我的心情也随即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感到恼怒、羞愧和内疚,身体也一阵轻松。我体会着损失一件新外衣及忘记戴笔帽的悲哀,以及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愿望。
接着,我开始考虑,我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中。这使我意识到,回应他人的请求对我是多么地重要。遗憾的是,为了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我忽视了自己的一些需要。想到这些,我并没有责备自己,而是感到对自己深深的爱——即使在我心不在焉地把笔放入口袋的时候,我也是在满足自己服务他人的渴望。
这样,我做到了同时包容上述的两种需要:一方面,服务他人;另一方面,照顾好自己。我相信,在类似的情形中,只要能意识到这两方面的需要,我就能灵活地克服困难。反之,如果陷于内心的冲突,只会使情况更糟。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